您的位置: 首页--> 历史--> 中国历史八上电子课本文集

中国历史八上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
第二单元(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)

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意挑起的一场侵华战争。它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, 并引发了后来的瓜分中国狂潮。这场战争是怎么爆发的?进程如何? 《马关条约》的内容有哪些?有什么影响?外国侵略者是如何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的?
甲午中日战争
日本对朝鲜觊觎已久,征服朝鲜是日本企图侵略中国、称霸世界的重要步骤。 1894 年,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 。应朝鲜国王请求,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。 日本也乘机出兵朝鲜。东学党起义平息后,日本继续增兵朝鲜,蓄意挑起战争。 7 月,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,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 袭击清军运兵船。 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。1894 年是农历甲午年,这场战争被称为“甲午中日战争”。 9 月,日军分多路围攻平壤。中国守军奋起反击,清军将领左宝贵 中炮牺牲。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,平壤陷落。
    人物扫描
    左宝贵,山东费县人,回族。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,奉命率部进援朝鲜。平壤战役打响后,负责防守城北玄武门一线, 带病登城指挥。当部将劝他摘下红缨帽,脱掉黄马褂,以免引起敌人注意时, 他却坚定地说:我之所以穿朝服,就是想让士卒们知道我还在,这样他们就会同敌人血战到底。


    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也展开激战。 北洋舰队将士在战斗中奋勇杀敌,重创日舰。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、 弹药将尽之际,下令开足马力,冲向日舰“吉野号”,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, 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,200 余名将士壮烈殉国。此次海战,北洋舰队损失较大,但主力尚存。 可惜战后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,不许出海迎敌,日军趁机夺取了制海权。

    人物扫描
    邓世昌 ,广东番禺人。 福州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,后调赴北洋舰队,任致远舰管带。 平时钻研海军战术,严格训练。1894年,在黄海海战中与同舰官兵壮烈殉国。


    之后,日军分两路入侵中国。一路渡鸭绿江,占领九连城等地, 直逼辽阳。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登陆,直取大连、旅顺。 大连守将不战而逃,旅顺守将大多庸懦畏敌,只有徐邦道孤军迎敌, 血战四天,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。日军占领旅顺后,连续进行了四天大屠杀,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,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。

    材料研读
    旅顺屠城后,美国纽约《世界报》刊登了下面这段话:
        “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。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,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。”
    试结合旅顺屠城的史实,分析这段话的含义。

    1895 年初,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, 北洋舰队陷入绝境。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写信给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,劝其率舰队投降,遭到严词拒绝。 在援兵无望的情况下,丁汝昌自杀殉国。北洋舰队全军覆没。

《马关条约》的签订
    1895 年春 ,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, 前往日本马关 议和。经过谈判,双方签订中日《马关条约》, 规定 :清政府割辽东半岛、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、澎湖列岛给日本;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 2 亿两 ;开放沙市、重庆、苏州、杭州为商埠 ;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。 《马关条约》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,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。
资料卡片:马关
   马关,日本的一个小镇,日人又称为“下关”。清光绪廿一年二月廿八日(公元1895年3月24日),这个过去默默无闻的小镇突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。
   这一天,因甲午战败,奉清政府之命前来马关议和的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,在下塌的旅馆门口遇到了狙击手。当时弹伤颊骨,血流满面。
   李鸿章遇刺后,日本朝野大为震惊。
   。。。。。。
   李鸿章来马关后,在春帆楼已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、外相陆奥宗光会谈三次,会谈中,李鸿章提出应先休战,再谈议和条款。
   这一年,伊藤博文55岁,陆奥宗光52岁,无论资历还是声望,均属李鸿章的晚辈,但晚辈却一点儿也没给前辈面子。
   。。。。。。
   为了争得条款的些小让步,李鸿章堪称付出了最大努力,但因底气不足,不免辞锐而气竭。 日本在捞取巨大利益后,同意签订和约。

资料卡片:丘逢甲与《春愁》
   丘逢甲(1864年~1912年),汉族,字仙根,又字吉甫,号蛰庵、仲阏、华严子,别署海东遗民、南武山人、仓海君。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。晚清爱国诗人、教育家、抗日保台志士。
   1864年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,1887年中举人,1889年己丑科同进士出身,授任工部主事。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,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,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。
   1894年(光绪二十年),中日甲午战争爆发,他预见到台湾前途危难, 以“抗倭守土”为号召创办义军,自己带头变卖家产以充军费,并动员亲属入伍。 不久,160营(实际上经训练的只有30余营)义军成立,丘逢甲担任全台义军统领(又称义军大将军)。 1895年(光绪二十一年)4月17日,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国马关春帆楼签订了丧权辱国的《马关条约》, 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。
    丘逢甲得知此消息,怒发冲冠,刺破手指,血书“拒倭(wō)守土”四个字。之后,他串联台湾士绅,组织义军,誓死抗敌,因得不到外援,事败内渡,回到原籍广东。
    光绪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三日(1896年5月5日),即《马关条约》签订一年后,丘逢甲痛定思痛,写下了《春愁》这首诗。
《春愁》
      春愁难遣强看山,往事惊心泪欲潸(shān)。
      四百万人同一哭,去年今日割台湾。

列强瓜分中国狂潮
    《马关条约》签订后,沙俄联合法国、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, 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 3000 万两白银作为“赎辽费”。 以此为契机,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、强租租借地、划分“势力范围”的瓜分中国狂潮。 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,美国正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,无暇东顾。 后来,它见各国“势力范围”划定,便于 1899 年向英、俄、德、日、意、法六国提出“门户开放”的照会, 承认各国在中国的“势力范围”和既得特权,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“势力范围”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。 这个照会得到各国的同意。这样,列强不但划分了“势力范围”,而且彼此协调关系,共同奴役中国。


    知识拓展: 台湾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
    1895年清政府割让台湾后,在内乏饷械、外无援兵的情况下, 不甘做亡国奴的台湾人民和部分留台清军,对日本的占领进行了顽强抵抗。 从1895年5月到10月台南陷落,台湾军民与日军进行了大小100余次战斗, 抗击日本3个近代化师团和1支海军舰队,先后打死打伤日军3.2万多人。 日本近卫师团有一半被消灭。民军和留台清军除少数人生还外,大部分战死。 这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史上极为壮烈,值得后人永远纪念。此后,台湾人民继续坚持抗日游击活动。

返回前一页   ▲ 返回顶部